可是,既然新中國號稱與舊中國有所不同,中國竟然想把自己重塑為「中華」最新的化身,不免顯得很諷刺。
一開始有了自由作主的空間,Phyllis盡情的佈置,書籍、裝飾填滿居所,後來還繼承母親如山的遺物。我想保留美好記憶,害怕遺忘過去。
「青豆化」行動方針如下: 將同類物品集中。針對無法歸位及不需要保留的物品,依據以下四種雜物分類方式儘速處理。說到底,排除生命中不需要的人、事、物,正是為人生簡中和減速的關鍵所在。「你還要讓雜物綁架你多久?」書的封面直接了當地給讀者一個反思。其實收納物品、清除雜物的做法都不難,困難的是在如何割捨掉對物品的依戀。
不想要的禮物,來自親友的好意贈送,雖不喜歡但我無法拒絕。作者自創「青豆化」清理法 「青豆」一詞源於村上春樹小說,這是《1Q84》女主角的名字。另一種替代物是皮膚外用的消毒酒精(俗稱alcorub,主成分是異丙醇),用喝的很容易中毒,通常是用嗅的:倒在布團上,鼻子湊上去使勁吸,薰個半昏,亦足以忘憂。
韓國人更猛,每人每年喝掉一百五十瓶啤酒加六十三瓶燒酒。歌云: 我要去那好地方,水像美酒一樣甜 我們一起跳下水,從早到晚醉到翻…… 唉,這近乎無賴的憨態可掬的夢想啊。藍調歌手最慘的時光,是二、三○年代之交美國禁酒令時期,歌手走江湖只能喝愈來愈貴的私釀貨,偏又遇上經濟大蕭條,常常窮得沒酒喝。不知道是不是那回喝壞了,直到長大成人,我對酒都沒有太多興致。
酒是搖滾的燃料,The Doors英俊不可逼視的墮落王子Jim Morrison就老浸在酒缸裡。據說後來興奮得整夜不停翻筋斗。
十七歲,和哥們兒去放搖滾樂的pub頹坐,也只會喝啤酒,也不知道哪裡好喝,往往加很多冰塊,這樣喝得更久一點。文:馬世芳 一個不是太愛喝酒的人想到的事 人生第一口酒是爸爸餵的,那年我不超過三歲。但是一窮二白的酒鬼管不了那麼多,他們開發出獨門喝法:脫下襪子當濾布,從「火罐」挖出酒精膏,塞進襪子擠出液態酒精,加水稀釋了喝,喝死拉倒。至於所謂「傑克酒」(Jake alcohol)並不是酒,而是酒精濃度九五%「牙買加薑精」(Jamaica Ginger)的諢號,原是外用藥,禁酒時期被有心人大量進口做私酒
這般神奇經驗,是和好友閒談、上網所無法體驗到的。將自己置身於一流人才匯聚之處,讓自己接受刺激的同時,也能使身體中沉睡的基因甦醒。為什麼不管怎麼旋轉裝滿水的桶子,都不會有水滴出來呢?繁星的彼端究竟有什麼?蝌蚪又是如何變成青蛙的?……對那時候的我們而言,世間充滿著無窮無盡的謎底。然而,在書店裡確實可以輕易地遇見許多不同的著作,藉由大量閱讀、相互比較,此外慎選出版社也是個辨別方法。
文:齋藤孝 思考就像體力,有練有差 閱讀,可說是動腦思考問題最便捷的方法。找回好奇心?去逛書店吧。
雖然,現在的網路書店已盡力呈現書中概要,不過與實際拿在手中翻閱的感覺仍有極大的差距。但是,圖書館藏書速度較慢,若想要感受現下社會的活力及脈動,書店還是最佳首選。
若單從「盡情埋首於書中」這點來看,在圖書館的確也能做到。不過,若能常去書店,或多或少能夠喚回早已遠去的好奇心,在那裡會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書籍,不斷地向你低語著「和我一起玩吧~(來買我吧~)」。若是一味地尋求同類,無論如何努力終將無法脫離「半斤八兩」的範疇。從現實面來看,圖書館的數目也遠遠不及街上四處林立、讓人輕鬆愜意翻閱的書店了。因為兩者在本質上可說是完全相異。試著探訪那些平時不曾留意過的書區,與素昧平生的書不期而遇時,必定會讓你讚嘆「原來還有這樣的世界啊」。
思考,說白了就是「接受刺激」。倒不如說,正因為是資訊爆炸的時代,將自己置身於書店之中,尋覓與書籍邂逅的樂趣,才是實體書店的誘人之處。
在網路上購買書籍時,大抵都已經決定要選購哪本書,而在書店選購時,卻能夠一邊翻閱、一邊接受來自書本的刺激,就這點而言,書店就有其存在價值。然而,這並不表示,書店不再被人們需要。
的確,當今是個無論是誰都能夠出書的時代,作者不見得都是非常優秀的人。特別建議大家養成逛書店、翻翻當月書刊的習慣。
總而言之,書店就是能夠隨時遇到這些成為眾人基石的「睿智巨人」,讓自己接受刺激、薰陶之處。思考能力就像是體力一般,若不去時時刻刻鍛鍊它,永遠不會有進步的一天。正如運動員常說:「練習,是不會說謊的。」 換言之,閱讀量會成為思考能力的基礎值。
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夠察覺,那些林立在書架上,吸引我們目光的書本,其實無時無刻都渴望著我們閱讀。試著多接觸所謂「生硬、厚重」的書籍,努力提升自己的基礎能力。
待在書店、翻看雜誌,也能夠讓頭腦受到新知的刺激,好比沐浴在知識之中。簡言之,能否持續性地思考端看每天的鍛鍊。
」言下之意為,思考時應當有一個優秀的「嚮導」陪伴在身旁,而書籍就是最佳之選。而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人,即使只跑一公里都會覺得很痛苦。
我曾經出版名為《如果有十分鐘空閒就該去書店》(暫譯)的著作,這絕非比喻而已,我是真心這麼認為。反之,被人評判為「求知慾薄弱」或「對什麼事情都不抱興趣」的話,可說是身處知性貧乏的危險水域中。但是思考的重點在於持續性,若只是稍做假想、稍微得到一點結論,就想草草了事,其實並不算真的思考。就像運動一樣,假設每天持續跑二十公里,某天突然要跑二十公里也不會覺得吃力。
就算有些人自稱「我有想過了」,但敢抬頭挺胸說自己「覺悟」的人,肯定沒有幾人。不過,近年來出版社為了迎合當今思考能力「虛弱」不堪的讀者,只好不斷地將書本厚度削減,透過無謂的換行、甚至放大字體減少字數的手法也不少見,其中不少還是知名暢銷書。
但是當我們長大成人,或許是因為明白其中道理、亦或是被忙碌的工作埋沒,而逐漸失去了好奇心。書中必定記載著許多「想法」,而這些想法就成了讀者思考問題的契機。
網路上找不到的靈感來源 現今社會,透過網路購買書籍的人不斷地增加,就連我自己偶爾也會使用網購。而「開啟」這些開關的方法之一,就是和一流的人交流。